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镇发展呈现多样化职能类型,农旅融合型乡镇崭露头角,其既能激活乡村资源、升级农业产业,又能满足城市居民乡村游需求,促进城乡融合,是资源丰富且农业主导的乡镇产业升级的重要转型方向。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从这类乡镇的特点与规划要点出发,对农旅融合型特色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农旅融合型乡镇的特点
该类乡镇主要优势为:
农业基础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兼具农业与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完整,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多元产业关联,城乡空间开放:农业生产与旅游体验紧密相连,旅游带动农业服务兴起,形成联动发展格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交融,游客可畅行感受多元乡村魅力。
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制约:
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当前发展相对粗放,旅游业渗透不足,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农业、文化和旅游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需平衡,整合难度大。
农旅融合机制不完善:内部尚未形成良好的产业格局,旅游特色化、系列化和深度化开发不够、品质不高,与农林果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容易被市场淘汰掉,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
二、农旅融合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分析着手点
通过分析该类乡镇的特点和问题,规划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平台,形成农旅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现状基础评估
通过自然资源评估、人文资源挖掘、产业基础分析、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潜力挖掘等方面进行评估,研判乡镇资源分布与发展潜力。
(二)目标与定位确定
依据乡镇资源特色与区域发展战略,确定农旅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乡镇在区域旅游格局中的定位,进而确定国土空间规划的方向与重点。
(三)空间格局构建
基于资源分布与发展目标,构建“农业生产空间 + 旅游服务空间 + 生态保护空间 + 居民生活空间”的多元空间格局。合理划定功能空间边界,确保空间布局既有利于农业与旅游活动开展,又能保障生态安全与居民生活品质。
三、构建农旅融合型乡镇特色规划路径
在存量发展背景下,立足乡镇特性、短板与规划切入点,坚持问题与目标双导向,严守生态、耕地保护红线,深度整合城乡、文旅、农旅空间资源,按“文旅赋能农业、农旅反哺人文”思路,以特色资源为节点、精品线路为纽带、产业片区作支撑,勾勒农旅融合乡镇全域蓝图,激活新动能。
四、鲁山县库区乡规划实践分析
(一)现状基础资源分析——资源禀赋优异,风险挑战并存
库区乡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中部,因环昭平台水库而得名,乡域内山川沟壑纵横,植被茂密,水库位居中央,耕地沿水库四周分布,为典型的“五山四水一分田”自然格局。
域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坐拥昭平台水库,同时蓝莓种植、水产养殖及食用菌等产业特色鲜明,现已开发蓝莓种植园区19个,面积6800余亩,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之一。同时乡域内既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又是世界刘姓发源地,生态旅游与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较大。
但因山地、水库分割,农业生产用地碎片化严重、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等问题突出,受水库扩容影响,未来水库周边耕地、园地将进一步减少,乡村产业制约性进一步增加,探寻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所向。
(二)目标与定位确定——农旅融合发展
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与区域发展背景,库区乡确定了打造“特色农业示范乡镇、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总体目标。在区域旅游格局中定位为鲁山县重要的山水生态旅游目的地与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空间格局构建——区域协同,有机融合
构建了“一心、两带、六区”的空间格局。“一心”为乡镇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布局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设施;“两带”分别为沿国道城乡发展带、环昭平台水库滨水景观带,串联起主要旅游景点与农业园区;“六区”包括文化旅游发展片区、特色农业发展片区、生态康养体验片区、乡域综合服务片区、生态涵养片区、昭平台水库水源保护区,各功能区相互协作、有机融合。
(四)产业融合规划——以点带面,创新发展
产业链延伸。在农业方面,规划建设蓝莓、酥梨等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基地100亩,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生产基地,引导开发果酱、果茶、果脯、果酒等特色农产品,并通过旅游购物渠道进行推广销售。在旅游方面,依托农业园区开展采摘观光、农耕体验、房车营地、科普研学等项目,充分利用水库资源发展水上旅游项目,同时打造青少年未来科技研学基地、森林生态休闲、农耕文化园项目,展示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业科技成果。
业态创新。规划创新推出乡村康养旅游项目,结合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特色农产品,开发养生餐饮、中医理疗、田园旅居、温泉度假等产品。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蓝莓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提升乡镇知名度与影响力。
(五)生态保护与景观规划——保护优先、因地制宜
生态保护优先。落实生态保护红线310.92公顷,加强对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区保护与管理,同时对水库周边、山体森林等生态敏感区域进行严格保护。通过实施绿化造林、矿山覆绿、沙河综合治理工程、河道防洪工程治理、地质灾害点治理等生态修复项目,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利用和保护。
景观打造融合。构建“一廊四区”的城乡风貌格局,同时结合不同颜色、不同品种农作物的种植区域,形成季节性景观变化,塑造丰富的田园景观。对乡村风貌进行改造升级,保留现有乡村肌理与景观特色,增加旅游服务功能,如在村落中设置民俗客栈、特色小吃街、太空舱驿站等,在白沟村、搬走岭村、权村、张湾村等区域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
(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规划——共建共享、服务优化
1.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交通方面,改造了国道311、国道207、环库路等多条城乡主要交通道路,结合环库路设置旅游公交专线与自行车道,沿途设置服务驿站5个。水利设施方面,落实昭平台水库扩容项目,建设昭平台现代化灌区,对灌溉渠道进行修缮与扩建,同时利用水库水资源引导打造水域景观项目。电力、通信、燃气设施全面升级,实现了乡镇全域覆盖。
2. 公共服务配套提升
规划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咨询、票务预订、导游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在乡镇内增设了医疗卫生站点、文化活动广场、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对内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对外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规划重点梳理农旅融合发展、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市政设施优化提升所急需的空间资源。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借助低效闲置用地整治行动,以及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策略,整治利用建设用地28.69公顷,补充新增建设用地,确保土地利用的精细化与高效化。而在城镇开发边界之外,充分发挥村庄建设边界的作用,以其为依托保障各类项目精准落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下土地资源的合理调配与高效运用。
五、结语
本文以农旅融合特色乡镇作为切入点,深入了解乡镇特点与现状问题,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基于存量时代背景和实施维度,结合案例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出发,通过规划实践有效整合农业与旅游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探索农旅融合规划特色路径。
上一篇:智慧评估推动城市体检
下一篇: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